臺灣美術季刊
首頁>臺灣美術
臺灣美術季刊資料

40 期
1998年4月
劉貫道存世畫蹟及其史料之分析
陳怡蓉
  除畫家史料之整理與編寫以外,典藏品為建立繪畫史架構最重要之實證,從典藏品反映了作者之創作理念以至於時代的整體風貌,故不單是藏品本身的維護,專題研究亦列入博物館工作者職責之一。
  劉貫道專題研究,不囿於故宮博物院所典藏之作品,而著重於散佚各地之存世作品資料,包括美國弗利爾博物館(Freer Gallery)、納爾遜藝術陳列館(Nelson Gallery)、大陸內務部古物陳列所及私人等收藏品,藉整合而成較完整的編年表。由於著錄中作品出處不詳者皆予以剔除,所呈現者為劉貫道創作鱗爪而已,但求提供索引以備查詢。
  劉貫道晚年脫離宮廷畫家的角色,轉入道釋畫領域,多取自民間題材,於此過程中的畫風演變,局限於寫實描繪的領域,無歷經元朝入主中原文人高蹈之胸懷,但求宗教之詮釋。題有年款之最晚作品「棕櫚羅漢圖」,雖以白描見長。行筆酣暢,代替「元世祖出獵圖」作品重賦彩方式,在人們印象中,仍以後者為其代表作,因其具史實研究價值之故。本文藉史料分析及作品詮釋導入觀看門道,探尋劉貫道在宮廷與道釋界之間蛻變的軌跡。
文字全文瀏覽 :
原刊頁面瀏覽 :